淺談黑白相紙

Benny Ting
Oct 23, 2020

--

相紙的輸出,通常是影響影像製作品質的最後一個步驟,有經驗的暗房工作者,選擇相紙的標準包括相紙的厚度、表面紋理、紙張本身的色調。此外放相過程中,相紙的顯影可控制範圍,與顯影的流程,也是影像品質好壞的因素。

大部份的相紙可分為紙基相紙(fiber-based)與塗塑相紙(resin-coated),也就是大家常說的FB跟RC相紙。

紙基相紙:
在紙基層與感光乳劑層之間有一層白色的硫酸鋇(增白),而乳劑層之上會有保護層,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傳統暗房的攝影師喜歡硫酸鋇的味道,目前一些較高檔的微噴用的相紙也會添加。紙基相紙因藥水會侵入紙基層中,需要較長的水洗時間,才不會有殘留的問題。

塗塑相紙:
在紙基層上有一層PE塗層,其與感光乳劑層之間有一層白色的二氧化鈦(增白), 感光乳劑層之上會有保護層,會改用二氧化鈦的原因是因為PE與硫酸鋇的黏合度不好。背面也有一層PE塗層,藥水不易進入紙基層中,較不會有藥水殘留的問題。可以增加水洗的效率。另外RC相紙乾燥時,不會有紙基澎漲彎曲的問題,很適合初學時使用,既可有優異的品質,也降低處理過程的風險。

相紙的表面紋理可分為光面(Glossy)、半光面(Semi-Glossy)、高光面(Luster)、亞光面(Matte)、半亞光面(Semi-Matte)、絲光面(Satin)、珠光面(Pearl)、絨面(Velvet)等。通常愈光亮的表面,畫面呈現愈銳利,細節愈清楚,表面紋理愈多的紙張,則畫面呈現較柔和,也較能遮掩小缺失。

相紙的厚度常以重量來表示,例如:190gsm、255gsm等。也有註明Single Weight、Double Weight、甚至是Triple Weight。大部份的攝影師會喜歡較厚的相紙,其質感較好,但成本也較高。

相紙的色調可分為冷調(Cool tone)、中性調(Neutral tone)、跟暖調(Warm tone)。色調會影響視覺的感受,而改變畫面想表達意境。在選擇相紙上也是重要的一環。當然也有攝影師會在顯影的過程中加入調染的步驟,來改變色調,這時可選擇不含抗漂白的相紙,會更合適。

相紙的對比控制選擇,可分為定號數相紙、可變對比/多重號數相紙(Variable Contrast / Multi Grade)。
定號數的相紙擁有固定的反差,有0–5號可選擇使用。號數愈高,表示對比愈高,適合低反差的底片使用。號數愈低,表示對比愈低,適合高反差的的底片使用。不過目前廠商為了成本考量,大多只推出1–3號的相紙供客戶使用。定號數相紙只有一種感光乳劑,相對來說在畫面的呈現上,可能較為乾淨。而使部份攝影師,特別愛好。多重號數相紙,擁有二到三層的感光乳劑,通過黃色濾鏡與洋紅濾鏡的增減,使高反差乳劑、低反差乳劑,產生對比變化,進而控制反差水準。多重號數相紙的靈活運用方式,使得許多人喜愛。

相紙的測試,相紙的原廠資料通常會標明相紙的反差範圍,感光速度等,但不同的光源、不同的顯影液、不同的環境都會造成相紙反差的改變。所以暗房工作者或攝影師通常會依造本身的環境,對相紙作階調的測試,來調整底片的沖洗方式與拍攝的習慣。相紙上畫面的呈現通常是影像製作的最後一步,但可能是測試拍攝流程的第一步。了解相紙在我的經驗是非常重要的,這對作品的整體一致表現,相當有幫助。

放相的技巧,有下列幾種,顯影液的控制,加減光,分級曝光(Split-Grade),預曝(Flashing),漂白(Bleaching),遮罩(Masking)等改變影像對比階調的方式。不過這些應該都是補救的手段,而不是放相流程的常態。

The immortal words of Ansel Adams: Test, test, test.
安塞爾·亞當斯的不朽名言:測試,測試,再測試。

--

--

Benny Ting

介紹現代攝影暗房技術,自我學習關於攝影暗房的各種知識。